武汉税收博物馆开馆2.5万件藏品创同类馆之最
2012-11-05
武汉税收博物馆开馆2.5万件藏品创同类馆之最
武汉税收博物馆展出的新中国成立后税务工作人员服装
楚坤文化科技为武汉地税博物馆打造数字展厅,武汉博物馆又添一“城”。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位于香港路与建设大道交会处的江汉区地税局的武汉税收博物馆,于2012年11月5日正式开馆,2.5万件藏品创下全国同类博物馆之最。
武汉博物馆又添一“城”。昨日,经过1年筹备,位于香港路与建设大道交会处的江汉区地税局的武汉税收博物馆正式开馆,2.5万件藏品创下全国同类博物馆之最。
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千余平方米的展馆内布满了从夏商周开始的税收文物,均为实物,并采用声光电技术。各式各样的纳税凭证最吸引眼球,各个时期的税收工作人员制服也吸引不少观众拍照,从古至今的税收测量工具则记录着我国财税事业的发展轨迹。
湖北省地税局副局长、武汉市地税局局长罗涛说:“税收史同时是经济史、国家兴衰史。我们希望通过对历史客观的展现,普及税收知识,并传承税收文化。”
据悉,该博物馆目前可接受团体观众预约免费参观。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世茂,省政协副主席李宗柏,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贾耀斌,省市老领导韩忠学、李岩、赵零、刘善璧、张代重参加开馆仪式。
赋税演变看看那些年我们曾经交过的税
民国教授比组织部部长“值钱”
90年前,两口子结婚领证,需要支付0.4银元印花税,约等于3.5公斤大米的价格;1949年,学生要拿到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的学习证书,需要支付1000法币印花税,当时大约只能买到40粒大米。
昨日,在武汉税收博物馆,4000多件珍贵的税收文物首次与市民见面。还有2万多件文物也被博物馆收入囊中。
自夏商周开始,我国延绵4000多年的税收史,通过一张张税票展现在世人面前。
清末农业税货币化:
1亩田税=1个月生活费
记者看到,清朝及以前的税票中,田赋占了绝大多数。
最早的一张明朝万历八年的《归户由帖》中写明,总价62毛9分四厘的田地,需交税2分4厘2毫,税率约为0.3%。
在清朝宣统三年安徽休宁县一户人家的《收税票》上,1亩田则要交税1两银子。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清末普通老百姓1年生活费也只有十几两银子,1亩田的税赋已基本相当于老百姓1个月生活费。
事实上,我国农业税走到清末,已经演变了3000多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赋税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夏朝,我国就出现了原始、简陋的赋税制度。现代意义上的税收制度正式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初税亩”,随后经历了隋唐“租庸调制”、唐中期“两税法”、明中叶“一条鞭法”以及清雍正“摊丁入地”的一路改革。
夏商周时代,老百姓被固定在井田上,从事指定的公田劳作及其他性质的劳役,一生都难有自由时间;秦汉后,全面推行实物税制度,老百姓能够自由安排服役之外的时间;清朝实行摊丁入地后,赋税制度进入货币税时代,老百姓对封建王朝的人身依附已逐渐松解。
民国开启工商税:
教授比组织部部长“值钱”
在博物馆中,民国时期的烟、酒、火柴、结婚证、聘用证、彩票券、遗书上无一不贴着印花税票。
清末,政府要支付国外列强巨额赔款,便开始效仿西洋税制,征收印花税——抽已卖之货,抽银不抽货。1902年,印花税正式推广。从此,中国税收逐渐由农业税向工商税转移。要交印花税的包括产权凭证、商事凭证、人事凭证、许可凭证等。
记者看到,一张于1912年签发的结婚证上,印花税值是0.4银元。“这个花费已经算贵的了。”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说,“民国初年,1银元可以买1头猪,0.4银元大概可以买3.5公斤大米。”到了1947年,一张结婚证要交40法币。但由于当时通货膨胀严重,这些钱甚至买不到米。可见,结婚证越来越便宜。
此外,在民国展厅,所有能想得出的日常用品上,几乎都贴了印花税票。
级别不同,税赋也不同。在1931年,要拿到一张“铨叙部部长”(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部长)的甄别证书,需缴纳1银元税赋,大约可以买8公斤大米;而要拿到一张教授甄别证书,则需缴纳5银元税赋。可见,在民国时期,教授比组织部部长“值钱”。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除商事凭证还要继续交税外,其他凭证都取消了印花税。
2.5万件文物背后:
税要越交越明白
武汉税收博物馆总设计人、著名作家熊召政告诉记者:“目前,全国约有6家同类税收博物馆,但我们收藏了2.5万件税收历史实物,在藏物的数量、丰富程度上位列全国第一。之所以想做这个博物馆,一是可以让纳税人知道我国税收的脉络、普及税收知识,二是可以让老百姓理解税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价内税’体制,商品价格包含税款,无法明确显示。”税收文物收藏家、湖南郴州市税务学会秘书长段志清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税收博物馆,人们可以了解自己交了多少税,有利于培养纳税人的自豪感,也促使其维护自己的权益。”
(记者蔡木子通讯员曾妮俞军)
人物故事湖南税官段志清:
30年搜罗
2万多件税票
昨日上午,在武汉税收博物馆内,湖南郴州市税务学会秘书长段志清一直拿着DV,仔细地把馆内宝贝全部拍摄下来;下午,他坐上了开往湖南郴州的火车,依依不舍地挥别了2.5万件藏品。
武汉税收博物馆内的不少藏品来自段志清。1982年加入湖南郴州税务系统工作后,他开始了自己的30年“集税票”生涯,总共搜罗了2万多件税票。
迷上税票只因它“长”得像邮票
从小就是“集邮迷”的段志清,第一次见到民国时期印花税票时,瞬间就有了熟悉的感觉。
由于工作原因,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税收历史资料。为了找到老税票,每个星期,他都会跑到郴州古玩市场、旧货市场去寻宝;如果到外地出差,他必然泡在这两个地方。
段志清的第一个好运气来自上海集邮市场。
“大概是1988年,我去上海出差,偶然间在集邮市场发现1套6张的印花税票。”段志清拿起身边的册子指给记者看,“1903年双龙戏珠图印花税票,是大日本帝国政府印刷局制造的,十分珍贵。对方开价1200元,我咬咬牙买了下来。”
当时,段志清每个月工资只有64元。不过,如今,这套印花税票市场价已达9000元。
25万元拍下南宋出门税银锭
随着手头文物增多,段志清开始不满足于零散收藏,而是想通过“拾遗补缺”形成自己完整的收藏系列。
他花大价钱拿到手的,要数南宋出门税银锭。“那是1996年我在北京嘉德拍卖会上拍下的,当时就花了25万元。”他说,“由于距今已经1000年,我判断它有收藏价值。”今年嘉德秋拍,同款银锭价格涨到了50万元。
目前,段志清收藏的税票种类已达35种。
跑十几个省市求证印花税之源
印花税票是段志清心头所好。但印花税到底从何时开始起征,学术界很长时间争论不休。
他对清朝印花税票进行过8年搜寻,“把所有大城市图书馆找遍了”,跑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河北、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广西等十几个省市。
1995年,段志清花1.5万元在安徽黄山一处古玩市场买回一沓老地契,在里面发现了一张宣统年间的纸契,上面正好盖了印花税章。这证明,印花税源头在清朝。
为集税票卖光集邮
30年间,为了集税票,段志清几乎把自己的集邮都卖光了。当记者问起一共投入多少资金时,他说:“除了税票,就家徒四壁了。期间,我还炒短线的钱币、邮票,但都是为了有更多钱去集税票。”
据了解,1991年,国际集邮联合会已将印花税票视为邮票的一个分支,规定可以组集参加邮展,并辟出一个新门类。印花税票从此有了用武之地。过去20年间,已有越来越多的集邮者转战税票,印花税票由此成为收藏领域新宠。不少和段志清一样的早期介入者已掘到第一桶金。
(记者蔡木子)
开您眼界
●最贵重:南宋出门税银锭价值50万元
出门税,顾名思义,就是出门(城门)缴纳的税款。这是南宋时期一种特殊的商税银锭。南宋银锭重10两,相当于现在市场价格50万元左右。20世纪60年代后,南宋银锭陆续在河南、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等地出土,引起文物考古界关注。专家从出门税银锭的出土地点分析,出门税作为当时的重要税种,活跃在南宋与金的边界地区,应当与宋金边境贸易有着很大的联系。淮河两岸榷场贸易的兴盛是导致行商异地贩货的根源。行商们携带大量货物从此地到彼地,途经大大小小的城门,缴纳出门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种银锭是南宋政府向行商征收出门税的见证。
●最荒唐:远安县王氏纳税票据预支86年
1926年军阀混战时期,税收极其荒唐。湖北远安县王氏收到的一沓税票中,居然从1926年开到了2012年,预支了86年税款(如下图)。
●最短命:洪宪元年税单有效期83天
“蔡集兴需交四分一厘加银元三角三分一厘”,落款洪宪元年。在所有老税单中,当属这张最短命。由于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皇帝,洪宪元年也不久于命。蔡集兴的“四分一厘加银元三角三分一厘”怕是还没有交上去,官府就倒了。
●最纠结:封建王朝最后一张税票应该没交成
1911年,推户票开出。按照清朝税制,如果土地转让,交税义务也要转移,因此有了这张把税“推”给他人的税票。不料,没等另一户人家交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这张税票就成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张税票。
●最喜庆:2006年免征农业税乐了9亿农民
在博物馆中,2006年免征农业税的通知堪称最喜庆。经过数年酝酿,2006年,全国正式全面取消农业税。至此,中国持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中国9亿农民彻底告别农业税。(记者蔡木子)
武汉税收博物馆展出的新中国成立后税务工作人员服装
楚坤文化科技为武汉地税博物馆打造数字展厅,武汉博物馆又添一“城”。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位于香港路与建设大道交会处的江汉区地税局的武汉税收博物馆,于2012年11月5日正式开馆,2.5万件藏品创下全国同类博物馆之最。
武汉博物馆又添一“城”。昨日,经过1年筹备,位于香港路与建设大道交会处的江汉区地税局的武汉税收博物馆正式开馆,2.5万件藏品创下全国同类博物馆之最。
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千余平方米的展馆内布满了从夏商周开始的税收文物,均为实物,并采用声光电技术。各式各样的纳税凭证最吸引眼球,各个时期的税收工作人员制服也吸引不少观众拍照,从古至今的税收测量工具则记录着我国财税事业的发展轨迹。
湖北省地税局副局长、武汉市地税局局长罗涛说:“税收史同时是经济史、国家兴衰史。我们希望通过对历史客观的展现,普及税收知识,并传承税收文化。”
据悉,该博物馆目前可接受团体观众预约免费参观。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世茂,省政协副主席李宗柏,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贾耀斌,省市老领导韩忠学、李岩、赵零、刘善璧、张代重参加开馆仪式。
赋税演变看看那些年我们曾经交过的税
民国教授比组织部部长“值钱”
90年前,两口子结婚领证,需要支付0.4银元印花税,约等于3.5公斤大米的价格;1949年,学生要拿到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的学习证书,需要支付1000法币印花税,当时大约只能买到40粒大米。
昨日,在武汉税收博物馆,4000多件珍贵的税收文物首次与市民见面。还有2万多件文物也被博物馆收入囊中。
自夏商周开始,我国延绵4000多年的税收史,通过一张张税票展现在世人面前。
清末农业税货币化:
1亩田税=1个月生活费
记者看到,清朝及以前的税票中,田赋占了绝大多数。
最早的一张明朝万历八年的《归户由帖》中写明,总价62毛9分四厘的田地,需交税2分4厘2毫,税率约为0.3%。
在清朝宣统三年安徽休宁县一户人家的《收税票》上,1亩田则要交税1两银子。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清末普通老百姓1年生活费也只有十几两银子,1亩田的税赋已基本相当于老百姓1个月生活费。
事实上,我国农业税走到清末,已经演变了3000多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赋税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夏朝,我国就出现了原始、简陋的赋税制度。现代意义上的税收制度正式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初税亩”,随后经历了隋唐“租庸调制”、唐中期“两税法”、明中叶“一条鞭法”以及清雍正“摊丁入地”的一路改革。
夏商周时代,老百姓被固定在井田上,从事指定的公田劳作及其他性质的劳役,一生都难有自由时间;秦汉后,全面推行实物税制度,老百姓能够自由安排服役之外的时间;清朝实行摊丁入地后,赋税制度进入货币税时代,老百姓对封建王朝的人身依附已逐渐松解。
民国开启工商税:
教授比组织部部长“值钱”
在博物馆中,民国时期的烟、酒、火柴、结婚证、聘用证、彩票券、遗书上无一不贴着印花税票。
清末,政府要支付国外列强巨额赔款,便开始效仿西洋税制,征收印花税——抽已卖之货,抽银不抽货。1902年,印花税正式推广。从此,中国税收逐渐由农业税向工商税转移。要交印花税的包括产权凭证、商事凭证、人事凭证、许可凭证等。
记者看到,一张于1912年签发的结婚证上,印花税值是0.4银元。“这个花费已经算贵的了。”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说,“民国初年,1银元可以买1头猪,0.4银元大概可以买3.5公斤大米。”到了1947年,一张结婚证要交40法币。但由于当时通货膨胀严重,这些钱甚至买不到米。可见,结婚证越来越便宜。
此外,在民国展厅,所有能想得出的日常用品上,几乎都贴了印花税票。
级别不同,税赋也不同。在1931年,要拿到一张“铨叙部部长”(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部长)的甄别证书,需缴纳1银元税赋,大约可以买8公斤大米;而要拿到一张教授甄别证书,则需缴纳5银元税赋。可见,在民国时期,教授比组织部部长“值钱”。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除商事凭证还要继续交税外,其他凭证都取消了印花税。
2.5万件文物背后:
税要越交越明白
武汉税收博物馆总设计人、著名作家熊召政告诉记者:“目前,全国约有6家同类税收博物馆,但我们收藏了2.5万件税收历史实物,在藏物的数量、丰富程度上位列全国第一。之所以想做这个博物馆,一是可以让纳税人知道我国税收的脉络、普及税收知识,二是可以让老百姓理解税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价内税’体制,商品价格包含税款,无法明确显示。”税收文物收藏家、湖南郴州市税务学会秘书长段志清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税收博物馆,人们可以了解自己交了多少税,有利于培养纳税人的自豪感,也促使其维护自己的权益。”
(记者蔡木子通讯员曾妮俞军)
人物故事湖南税官段志清:
30年搜罗
2万多件税票
昨日上午,在武汉税收博物馆内,湖南郴州市税务学会秘书长段志清一直拿着DV,仔细地把馆内宝贝全部拍摄下来;下午,他坐上了开往湖南郴州的火车,依依不舍地挥别了2.5万件藏品。
武汉税收博物馆内的不少藏品来自段志清。1982年加入湖南郴州税务系统工作后,他开始了自己的30年“集税票”生涯,总共搜罗了2万多件税票。
迷上税票只因它“长”得像邮票
从小就是“集邮迷”的段志清,第一次见到民国时期印花税票时,瞬间就有了熟悉的感觉。
由于工作原因,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税收历史资料。为了找到老税票,每个星期,他都会跑到郴州古玩市场、旧货市场去寻宝;如果到外地出差,他必然泡在这两个地方。
段志清的第一个好运气来自上海集邮市场。
“大概是1988年,我去上海出差,偶然间在集邮市场发现1套6张的印花税票。”段志清拿起身边的册子指给记者看,“1903年双龙戏珠图印花税票,是大日本帝国政府印刷局制造的,十分珍贵。对方开价1200元,我咬咬牙买了下来。”
当时,段志清每个月工资只有64元。不过,如今,这套印花税票市场价已达9000元。
25万元拍下南宋出门税银锭
随着手头文物增多,段志清开始不满足于零散收藏,而是想通过“拾遗补缺”形成自己完整的收藏系列。
他花大价钱拿到手的,要数南宋出门税银锭。“那是1996年我在北京嘉德拍卖会上拍下的,当时就花了25万元。”他说,“由于距今已经1000年,我判断它有收藏价值。”今年嘉德秋拍,同款银锭价格涨到了50万元。
目前,段志清收藏的税票种类已达35种。
跑十几个省市求证印花税之源
印花税票是段志清心头所好。但印花税到底从何时开始起征,学术界很长时间争论不休。
他对清朝印花税票进行过8年搜寻,“把所有大城市图书馆找遍了”,跑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河北、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广西等十几个省市。
1995年,段志清花1.5万元在安徽黄山一处古玩市场买回一沓老地契,在里面发现了一张宣统年间的纸契,上面正好盖了印花税章。这证明,印花税源头在清朝。
为集税票卖光集邮
30年间,为了集税票,段志清几乎把自己的集邮都卖光了。当记者问起一共投入多少资金时,他说:“除了税票,就家徒四壁了。期间,我还炒短线的钱币、邮票,但都是为了有更多钱去集税票。”
据了解,1991年,国际集邮联合会已将印花税票视为邮票的一个分支,规定可以组集参加邮展,并辟出一个新门类。印花税票从此有了用武之地。过去20年间,已有越来越多的集邮者转战税票,印花税票由此成为收藏领域新宠。不少和段志清一样的早期介入者已掘到第一桶金。
(记者蔡木子)
开您眼界
●最贵重:南宋出门税银锭价值50万元
出门税,顾名思义,就是出门(城门)缴纳的税款。这是南宋时期一种特殊的商税银锭。南宋银锭重10两,相当于现在市场价格50万元左右。20世纪60年代后,南宋银锭陆续在河南、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等地出土,引起文物考古界关注。专家从出门税银锭的出土地点分析,出门税作为当时的重要税种,活跃在南宋与金的边界地区,应当与宋金边境贸易有着很大的联系。淮河两岸榷场贸易的兴盛是导致行商异地贩货的根源。行商们携带大量货物从此地到彼地,途经大大小小的城门,缴纳出门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种银锭是南宋政府向行商征收出门税的见证。
●最荒唐:远安县王氏纳税票据预支86年
1926年军阀混战时期,税收极其荒唐。湖北远安县王氏收到的一沓税票中,居然从1926年开到了2012年,预支了86年税款(如下图)。
●最短命:洪宪元年税单有效期83天
“蔡集兴需交四分一厘加银元三角三分一厘”,落款洪宪元年。在所有老税单中,当属这张最短命。由于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皇帝,洪宪元年也不久于命。蔡集兴的“四分一厘加银元三角三分一厘”怕是还没有交上去,官府就倒了。
●最纠结:封建王朝最后一张税票应该没交成
1911年,推户票开出。按照清朝税制,如果土地转让,交税义务也要转移,因此有了这张把税“推”给他人的税票。不料,没等另一户人家交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这张税票就成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张税票。
●最喜庆:2006年免征农业税乐了9亿农民
在博物馆中,2006年免征农业税的通知堪称最喜庆。经过数年酝酿,2006年,全国正式全面取消农业税。至此,中国持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中国9亿农民彻底告别农业税。(记者蔡木子)
下一篇:楚坤激光首创3D激光建筑皮肤秀